近日,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中心马海林教授课题组在人格心理学领域权威期刊《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R1区,Social Psychology排名14/76)发表了题为《Moder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i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right entorhinal cortex of long-term high-altitude hypoxia-exposed individua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积极人格特质调节高原自然环境中长期缺氧暴露对人脑的不良影响。
该研究对129名长期移居高原(10.71±4.01年)的健康成人(34.88±3.57岁)进行了MRI扫描和人格特质评估。研究结果发现,高缺氧暴露时间组的右侧内嗅皮质厚度显著高于低缺氧暴露时间组;进一步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人格特质调节了缺氧暴露时间对右侧内嗅皮质的影响。右侧内嗅皮质增厚显示了长期缺氧暴露的影响,而开放性和外倾性减缓了右侧内嗅皮质增厚的进程。
该研究首次在高海拔实地发现了人格调控长期高海拔缺氧暴露者右侧内嗅皮层结构性改变的证据。研究结果对于世界范围内高海拔地区的居民或拟前往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在人格特质促进高原习服这一方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并可能为相应的移民政策制定、人员选拔(例如极地科考队员、登山探险队员)等从人格特质视角上提供一定的启发。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课题组博士生李远,共同通讯作者为高原脑科学中心马海林教授和李昊副教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aid.2025.113356
2025年4月10日至14日,由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与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近红外技术促进高原脑科学研究会议”在西藏大学成功举行。会议汇聚了高原医学、脑科学及近红外技术领域的十余位资深专家学者,通过主题研讨、成果交流与专题学术讲座,为高原脑科学研究注入了新动能,开启了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Parietal-specific activation reveals pain from inadequate levels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adapt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高原习服不良引发非特定性疼痛的脑神经机制--原来,大脑顶叶的特定脑波活动,正悄悄“播报”着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状态。
《Moder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i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right entorhinal cortex of long-term high-altitude hypoxia-exposed individua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积极人格特质调节高原自然环境中长期缺氧暴露对人脑的不良影响。
《AMB Expres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Lactobacillus johnsonii HL79 modulates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to protect cognitive function in mic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high altitude》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HL79 Mitigates Plateau Environment-Induced Hippocampal Dysfunction in Mice》的两篇研究论文,揭示高原应激状态下认知损伤的“菌-肠-脑轴”紊乱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性益生菌——约氏乳杆菌HL79(Lactobacillus johnsonii HL79)的全新调控策略。
由西藏大学、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华西医院西藏医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六届高原脑科学学术论坛暨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委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林芝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