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身处海拔3680米的拉萨,可能会被壮丽的雪山震撼,也可能遭遇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为什么同样在高原,有人轻松自在,有人却被疼痛困扰?近日,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中心马海林教授课题组在多学科科学领域期刊《PLOS One》(JCR 1区,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排名31/134)发表了题为《Parietal-specific activation reveals pain from inadequate levels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adapt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高原习服不良引发非特定性疼痛的脑神经机制--原来,大脑顶叶的特定脑波活动,正悄悄“播报”着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状态。
该研究招募了65名在高原居住至少1个月的健康成人(22.22 ± 2.43岁),通过外周氧饱和度(SpO2)、红细胞压积 (HCT) 计算高原习服/适应指数 (AAI),同时采用疼痛频率、强度和负担量表 (P-FIBS) 评估疼痛感知水平,并采集了各频段的静息态脑电 (rs-EEG) 信号。研究结果发现,与低AAI组相比,高AAI组感知到的疼痛水平更低;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顶叶部分脑电波在AAI与疼痛感知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其中,顶叶delta波活动增强与较低的疼痛感知相关,而顶叶beta波活动增强则与较高的疼痛感知相关,其他频段脑波未显示出显著的中介效应。
该研究证实,顶叶delta和beta频段的脑电活动是连接高原习服水平与疼痛感知的重要中介因素,为理解高原环境下疼痛感知的个体差异提供了神经影像学证据。这一发现对于高原地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以及适应评估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高原非病理性疼痛的调控策略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的第一作者是课题组博士生贾淑荣,通讯作者为高原脑科学中心李昊副教授。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326385
2025年4月10日至14日,由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与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联合主办的“近红外技术促进高原脑科学研究会议”在西藏大学成功举行。会议汇聚了高原医学、脑科学及近红外技术领域的十余位资深专家学者,通过主题研讨、成果交流与专题学术讲座,为高原脑科学研究注入了新动能,开启了跨学科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Parietal-specific activation reveals pain from inadequate levels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adapt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高原习服不良引发非特定性疼痛的脑神经机制--原来,大脑顶叶的特定脑波活动,正悄悄“播报”着身体对高原环境的适应状态。
《Moder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in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right entorhinal cortex of long-term high-altitude hypoxia-exposed individual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积极人格特质调节高原自然环境中长期缺氧暴露对人脑的不良影响。
《AMB Express》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题为《Lactobacillus johnsonii HL79 modulates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to protect cognitive function in mice chronically exposed to high altitude》和《Lactobacillus johnsonii HL79 Mitigates Plateau Environment-Induced Hippocampal Dysfunction in Mice》的两篇研究论文,揭示高原应激状态下认知损伤的“菌-肠-脑轴”紊乱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功能性益生菌——约氏乳杆菌HL79(Lactobacillus johnsonii HL79)的全新调控策略。
由西藏大学、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华西医院西藏医院等单位共同主办,西藏大学教育学院、西藏大学高原脑科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心理学会联合承办的第六届高原脑科学学术论坛暨中国生理学会应用生理学专委会成立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西藏林芝顺利举办。